English

一枝一叶总关情

2000-10-30 来源:光明日报 胡金立 黄红卫 我有话说

宁波和香港是两座充满乡情厚谊的港口城市。20余万宁波籍人士及其后裔为香港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他们心系家乡,钟情故园,谱写了一曲曲助学兴教的动人之歌。

王氏后裔:秉承父志矢志不渝

已故著名爱国人士王宽诚先生在1962年出资100万元人民币在宁波兴办中、小学,开创了海外“宁波帮”在家乡捐资办学的先河。1984年他又出资一亿美元在国家教委创立王宽诚教育基金会。生前,他经常告诫下一辈:要不遗余力地为国家的教育事业作贡献。他的后裔们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和嘱托。

1988年2月,长子王明远接任父亲王宽诚的事业,捐资50万元人民币,在宁波设立“王宽诚育才奖”;同年,又捐赠100万港币于宁波的教育事业。1989年4月,王明远和夫人根据先父丧事简办的遗嘱,从为老人营建墓地的款项中节省出20万元人民币,捐赠给宁波市东恩中学建造图书馆。1997年6月15日,王氏家属捐赠100万美元兴建宁波效实中学体育艺术馆,捐资50万元人民币投入“王宽诚育才奖”,捐款50万元人民币改善东恩中学教育设施。1997年8月,王宽诚家属得知家乡遭遇特大台风袭击后,心急如焚,立即电汇10万元人民币资助宁海贫困乡马婆园小学。12月,他们又捐赠100万元人民币设立浙江省“极困学生教育基金”,帮助失学儿童重返校园,让那些考上大学无力就读的孩子迈进大学的殿堂。

香港王宽诚教育基金会,不断为祖国培养高科技人才提供赞助,已资助400余人赴欧、美、澳的著名大学攻读博士和从事博士后研究。1997年12月,又捐赠100万美元在北京中科院设立“王宽诚博士后研究奖励基金”,同时捐赠100万港币在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设立“王宽诚行星科学人才培养基金”。该基金会在四个项目上资助宁波大学师资培养工作:即为该校具有博士学位、副教授或同等学历无职称的中青年教师出国进修提供旅费和生活费;资助该校的优秀青年教师出国攻读博士学位;资助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及邀请专家来访问的旅费和有关生活费、会议注册费;资助邀请外籍教师来校任教所需的酬金和旅费。

药材能手:捐资助学舐犊情深

在宁波慈溪鸣鹤镇,提起姚云龙的名字,妇孺皆知。他出生时家境清贫,15岁离开家乡孤身去上海谋生。50年代初,姚先生在香港开设民生药行,他每天工作、学习12小时以上,如饥似渴地苦学各种药材的性能和效用,终于以药材能手饮誉港台。

但姚先生心里总思念着故园乡亲,1985年4月,他回到了阔别50余年的家园,淳厚的风土人情,秀丽的自然风光,乡亲们建设家园的空前热情,都唤起他报效桑梓的夙愿。看到家乡亟需人才,1987年,他捐资100万港币,在鸣鹤镇兴建了“云龙中学”。之后,他又建议设立云龙中学发展基金会。1988年6月,他与慈溪浒山镇羊毛衫厂合资兴办联兴羊毛衫有限公司,每年他把公司所得利润列入云龙基金。1991年,他再次捐资200万港币,建造云龙中学高中部,投入130万元人民币建设学校的教师公寓和健身房。

80年代,姚先生的母校鸣鹤小学在培养学生速算技能上有独特建树。1987年4月,姚先生获悉,鸣鹤小学5名学生赴深圳参加表演赛,特地派人看望。为改善母校的办学条件,他于1993年捐助85万元人民币新建了鸣鹤小学,使家乡的小学、初中、高中连成一条龙。

姚云龙今年75岁,生活俭朴,不吸烟,不饮酒。在香港回归一周年前夕,他捐资200万元人民币,用于建造鸣鹤镇初级中学,使他在教育公益事业上的捐资总额达人民币1400万元。

电器行家:情系教育责无旁贷

叶杰全先生早年赴港谋生,历尽沧桑,主要经营家电产品,现任香港工业总会电器光学协会主席、香港通用制造厂有限公司董事长。1995年,叶先生首次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土。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时的生活历历在目,脚下的土地却再不是旧模样。家乡的巨大变化,令他惊叹不已;亲人们的殷殷之情使他激动万分,他决定要为家乡办实事。1996年,他第二次回故乡欣然捐资20万元人民币,在宁波师院设立“叶杰全奖学助学基金”。1997年,他第三次回到故乡,看到大镇第三中心小学校舍简陋破旧,触动了心弦,他又出资30万元人民币改建小学,新建教学楼1205平方米,并把校名改为“育才小学”。他说:“每次踏上家乡的土地,内心都无比振奋,我要尽自己所能,为家乡办点实事。”

叶先生第四次回乡是参加“育才小学”的落成典礼。他又重访了宁波大学师范分院并考察“叶杰全奖学助学金”的使用情况。该奖学助学金至今已增加到人民币50万元,惠泽几十位优秀学生和特困学生。

(文中照片由宁波甬港联谊会提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